女兒這種病(二):幫自己鋪一條回家的路,感性篇

延續上一篇文章,女醫分享了 女兒這種病的理性篇


攝於 金澤

承諾了要寫續集,但之後的一個禮拜,陷入了苦思。我們雖然可以用理性大腦去思考,但家庭裏面是講情感、不講是非對錯的,今天來講講情感面(女醫比較偏向理工腦,欠缺柔軟的這塊,不敢期盼自己貧乏的文筆能打動人心,寫這篇文章真是很大的挑戰)。


女兒這種病之所以讓人痛苦,癥結點來自於妳深愛著妳的父母,雖然你們做了很多傷害彼此的事。深愛彼此的關係,在某個溝通階段上卡住了。不疏通卡住的部分往前走,妳的心靈只會停滯在悲慘的童年階段,無法看見後續生命中的美好。

愛的反面不是怨不是恨,是冷漠無感,若真的不愛他們,大可心無罣礙轉頭離開,其實女兒們常常無意識地把父母一直背在身上,或一邊走向自立之路,一邊頻頻回頭望向老家的父母,擔心他們不快樂,因而陷入自己也不敢開心的罪惡感矛盾中。

推薦賴佩霞在TEDxTaipei 的找一條回家的路,"妳太深愛妳媽媽了,如果她不快樂,妳無法快樂的,因為妳會認為妳背叛了她"。和家人不要講道理,講輸贏,因為即使妳講贏了,妳也不會開心的,盡量避免落入「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!」的陷阱,愛也可以好好說,不一定要用罵的。





1. 回家 : 賴佩霞20年修行告白 
賴佩霞 回家 (圖片來源: 博客來)

博客來簡介:賴佩霞,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,其實前半生活得很痛苦──帶著洋娃娃的外表來到世上,面對的卻是被父親遺棄的現實;在強勢母親的影子下成長,越愛對方卻越多衝突;滿懷歡欣地結婚,因此告別歌壇,卻換來老公劈腿、小三介入婚姻…

  在痛苦中,她因緣際會地踏上了心靈的修行之路。二十年來,她練習靜心、漸漸覺醒,勇敢地回頭面對遺棄她的父親,平靜地與相依為命多年、深愛的母親和解,學會了與另一半相處,給孩子一個溢滿愛的家。更重要的是,她自己也回到生命源頭,回到本心,回到一直尋找的自己──一個心靈平靜無比的「家」。
          關於回家,也可觀賞這篇心得文

深夜書房: 周志建老師的敘事三部曲

大約在2015年的時候,我的自療之路,遇見了周志建敘事王子的書。


其中最讓我有共鳴的是,周志建老師這本擁抱不完美
如果你有愛你的父母,你一定是上輩子有燒好香,並請你閉嘴,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跟你一樣幸運.所以請你不要說出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,你必須孝順父母”這種再度傷害別人的話。

如果你擁有的是剝削型甚至肢體言語暴力的父母,讓你很少感受到被愛,常常感受到負面跟否定,也不要難過,因為你有機會成為優秀的心理專家,世界上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和創作者都是深受其苦。


敘事王子周志建,身為心理學博士,也困在親子關係的糾結,這本書裡面,藉由生命故事書寫,訴說了他的不完美母親的故事,也許因為當時的時空背景,艱苦的母親無法生出愛來善待自己的子女,藉著訴說自己不完美的生命故事十數載,到50歲才開始和媽媽的和解。

在中年之後花了數十年,終於找到一條回家的路。(各位姊妹們,幾歲開始和自己和解都不嫌晚喔)

他在書中說,若父母曾經對小孩做過傷害他們的事,請盡量說抱歉,若是為了面子不肯認錯,可能得替小孩準備一筆錢,當作他們長大後來找他心理諮商的經費(心理諮商和工作坊的確不便宜阿,很多人到了晚年會受到各種旁門左道的宗教詐騙,其實也是心靈空虛所導致)。

這個社會上女人真的很弱勢,會變成傷害小孩的toxic parents,是長年累積的怨和時代的無奈。

這幾年我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、在心理治療,今年我有不同的體會。如同北野武導演所說:「我認為,一個人是不是長大成熟,由他對父母的感情方式來判定。當你面對父母,覺得他們「好可憐」、「很不容易」時,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。不論多大年紀,還把「不能原諒我爸」掛在嘴上的人,充其量還是個小鬼。 可是,放到自己身上,未必那麼簡單。
          (在我之前的文章當中,文末有寫到 北野武和北野媽媽的互動關係

一個連名字都被隨便取的傳統婦女,被農業社會剝削、受教育有限、奉父母之命嫁給自己不認識的人、大男人主義的另一半讓她在家完全沒有地位、又因為生了女兒,在重男輕女的社會被公婆輕賤虐待…一輩子沒有被愛過,沒有自主權跟選擇權利,碰到一個和自己不同的小孩,當然只能用copy上一代的肢體言語暴力跟打壓方式來處理,期望這個小孩乖乖聽話,因為在那個沒有個人觀念的農村社會,小孩的表現就代表著媽媽,她不想要別人指責她教的小孩怎麼這麼“不乖、不聽話”,是不是因為她不會教。


人沒有辦法給別人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,沒有被愛過的人,如何去愛?但小孩心中對父母的愛和認同的渴求,卻是一輩子的.著作等身的美國心理醫師歐文.亞隆,60幾歲時功成名就著作等身,卻也常在夢境中夢到自己問媽媽:“媽媽,我表現得怎麼樣?“ (媽媽和生命的意義)


當我想到同樣的處境,換成是我,也未必可以做得更好,我理解她的苦和悲傷以後,生出了疼惜,不怨她了。她也不過是那個世代的縮影。甚至我覺得我比她幸運一點,雖然童年過得艱辛,卻因為遇到愛我的貴人、加上喜歡閱讀、喜歡學習,遇到了很多很棒的朋友,還能後天學會愛人的能力,所以我反而應該照顧她,我先釋出善意,定期給她關心跟金錢的支援。即使有時又不小心因觀念不同,又陷入劍拔弩張的爭吵時,我也學會先向她道歉。

我也慶幸,在那種四面楚歌的農村封閉環境,還好還有機會受教育跟逃到都市,不然我現在應該是個小小年紀就逃家生子的小太妹,也沒有機會認識自己,發揮才能,何論是像現在這樣,有幸認識這麼多好友。

感謝自己的堅韌和努力,沒有放棄自己。


如果你能對別人生出慈悲和寬容,減少批判,也能更善待自己。自從我善待媽媽,盡量避免找她吵架之後,覺得她面部表情變得很柔和,不再是我童年時期的夜叉形象,甚至背上有溫暖的天使光芒,變得能平和地和媽媽交流心得,很神奇。媽媽廚藝很好,回家都有好吃的美食等著我們,這真的很溫暖。

金惟純說,父母緣分這是逃避不了的必修學分,有些人的功課特別難。但是人生還有很多選修課,可以靠這些選修課拉一下平均分數(笑)


這本書因為很真心,後來我還送給我的媽媽,因為我相信她也能深深體會(每一個受傷的父母,也都曾經是一個受傷的孩子)。


3.  故事的療癒力量:敘事、隱喻、自由書寫




願意向你訴說生命故事的人,其實不是要你去幫他解決問題(理性腦),他需要的只是傾聽跟同理(感性腦)。

醫療業跟工程師,或是任何專業人士跟我們的文化教育,通常都是以訓練左腦的邏輯思考為主,遇到每一件事情,我們都想盡快做出是非對錯的評論,達到結論和自以為是的解決問題之道,所以往往我們無法做到感同身受,對於身邊受傷難過的親朋好友來說,同理心是最重要的(鯛民要求的“銅鋰鋅”除外)。

書裡面提到一個例子,一位癌症末期的病人,在臨終前他的心理醫生去探視他,他對這位諮商數年的心理醫生最感謝的一句話,竟然是他接到癌症復發通知時,他的心理醫生哽咽著跟他說的“你真是太悲慘了…”

人需要先覺知自己的情緒,才能覺察到周遭親友的情緒。負面情緒不是洪水猛獸,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情感,就跟每天都需要上廁所一樣,越是不去面對,只會累積宿便腹痛難忍。偏偏我們的社會教導我們,負面情緒是罪該萬死的,所以只能假裝若無其事,戴著假面具繼續忍耐著,憋出心病或是有朝一日大爆發。

許多人之所以困在家暴和各種不對等關係中,常常是因為面子問題,家醜不能外揚,一個人陷入孤絕的秘境和深深悲傷之中。但反覆的抱怨(請見靠北xx版)也不能解決問題,妳能改變的人不是別人,正是妳自己的心境。

如果你真的找不到擅長於傾聽的朋友,你可嘗試自由書寫,把心情用文字寫出來,有趣的是,連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教主 近藤麻里繪也有這樣的習慣。


4.  把自己愛回來,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


引用作者序:
好,我認了。這二十年來,我的生活看似豐富,但其實模式都差不多:不是念書、就是工作;不是書寫,就是做諮商。    
從碩士念到博士,在敘事專業裡,不斷精進自我,我很努力,徹底實踐敘事,把敘事變成我,我也變成敘事。努力拿到博士、又出了兩本賣得還不錯的書,獲得不少掌聲。這些世俗成就,沒有不好,都是我想做的事,我在自我實現。但此刻,我卻突然看見:我的人生其實不也是默默在遵循某種模式,這個模式,很主流、很正當,就是「努力向上,功成名就」,不是嗎?這也沒什麼不好,只是……     
我很幸運,我正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,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,我知道我並沒有刻意想去追求世俗名利,但是,我也必須承認:在生活的努力中,有時,我想停,卻停不下來。我想放鬆、卻無法放鬆。甚至,在無所事事裡,我依然無法感到安然自在。當下,我突然明白。     
明白自己為什麼這幾年會走向靈性修為,其實我想修的,就是這顆無法安穩的心。

一旦將「心中那個完美的父母給賜死」之後,才能接受「事實」,心裡就不會一直衝突打架,如此,才能過好日子。

終其一生,我們唯一要做的事,就是:把自己愛回來。(周志建:放過父母,放過自己

這幾本書裡面,有一個故事讓我覺得很震撼,有一個已經是媽媽年紀的個案,跟著周老師心理治療多年,這個媽媽的父母其實留下了不少遺產給她,但她一直困在和過世父母的痛苦僵局當中,走不出來。

有一次訪談時,他發現案主在寒冷的天氣只穿著薄薄破舊的衣服,冷到發抖,他問她說"妳不覺得冷嗎?下次來要記得穿暖一點喔",這個案主之後突然想到自己和女兒都已經很久沒有買衣服,原來她已經忽視自己的需求很久了,不管是爸媽在世或離開這麼久後,她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跟女兒。

下一次訪談時,老師注意到她終於穿了保暖的新衣,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 

ps.女醫在經歷十年的美其名"認真上進、功成名就",實際上瞎忙、濫好人過勞的生活之後,去年刻意讓自己放空,減法生活目前實踐中,的確有從內心感受到幸福喔。


5.  跟家庭的傷說再見: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




這本新書雖然延續過去敘事治療的主軸,但有引入斷捨離的概念,看完依然有大補湯充電的感覺。

幾年前去上過他們的內心小孩兩天一夜講座,那次印象蠻深刻的,陰盛陽衰的學員組成(女男比例大約9:1,唯一的一個大學男生是媽媽幫他報名的,聽完諸位姊姊取暖之後,他說"原來我蠻幸福的"XD),重男輕女的社會,地方被壓榨的媽媽姊姊妹妹們需要一個seafood團體 ...


印象中是一個暖暖的秋日,一群人喝著周老師煮的當季水果茶,他教我們好好善待自己,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像日本人一樣,感受四季流動,觀察當令食材,好好犒賞自己。


營造一個說出真實感受而不被批判的友善環境,訴說自己的故事,很多人都淚崩了。自由書寫時間寫些文字給想訴說的對象,可能是某個傷害你很深的家人,然後燒掉紙張。


儀式的動作雖然當下有點不可思議,但燒掉之後的確感覺輕鬆不少,我的"女兒這種病"後來就自動痊癒一半


親愛的寶貝,謝謝父母親把妳帶到世上,感謝妳把自己帶到這裡,以後我會好好照顧妳,不讓別人再幫妳打分數,“盡量”不會忽視妳的需求,記得餵妳吃得好、睡得好、好好運動,好好感受生活,好好把自己照顧回來。

發現自己文筆真的不好,情感還是很貧乏,不過那又怎樣?很真實呀,至少我數理還不錯啊,我就左腦人嘛(笑)


放下改變別人的期待,照顧好自己,是我這幾年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。先照顧好自己內心的孩子,才能充滿期待和勇氣回家啊,也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幸福家庭。

===

女兒這種病(三)身心靈篇:玻璃城堡 The Glass Castle觀後感。


女兒這種病(四): 生為女兒,我很抱歉。致厭世的女兒們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