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兒這種病(一):給困在各種關係中的女兒們的幸福小書房 ,理性篇

2017 攝於斯德哥爾摩
妳曾因為無法符合長輩的期許選擇工作、擇偶、結婚、生子…等等,這些本應由自己決定的人生課題,卻因為長輩的熱心干涉而感到罪惡困惑,不管怎麼努力都覺得自己不夠好、覺得自己沒有被愛的資格嗎?做得再多付出得再多,被嫌棄的越多,甚至覺得自己不該出現在這個世界上,生無可戀嗎?

妳的大腦和理性明明「知道」父母是愛妳的,但是每當他們打電話來或是家族聚會,你的身體直覺反應卻是煩躁不安和抗拒?怕被捲進無端的負面情緒當中,怕被指責妳的不孝、被圍剿挑惕妳做的還不夠好。而他們口中愛你關心你「為你好」的行為,你卻覺得只想逃到遠~得要命的王國?

在妳遭遇挫折、難過的時候,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聽安慰你的安全堡壘?好羨慕朋友家的和樂氣氛,和父母無話不談?在妳印象中,只要不爭吵、不挨罵或被拿來和別人做各種比較,就已經算是家裡氣氛融洽的時候了。



這幾年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,除了持續每週心理治療三年多,期間也看了很多心理學相關的書。看過了美國、英國、韓國、日本的心理醫生等專家寫出這個社會現象的書,不難看出這是一種社會變遷,由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家庭為主的必然集體症狀。

而東方社會的女兒們特別容易罹患女兒這種病的原因,除了傳統重男輕女觀念,習慣剝削女性去成就家族中的男性,另外就是社會對於男女成功定義不同。男性不管和家裡關係如何,通常只需要事業成功便是光耀門楣、光宗耀祖,孝順的代表。而現代女性即使事業成功,只要未在家庭中扮演好太太、好媽媽、好女兒/媳婦的三好「角色」(不是三好米),在「人際關係」的處理上面未臻完美,便很容易受到苛責。


這系列文章我會把我過去看過較有共鳴的書列進來,因為是這三四年間看的書,目前書本不在身邊,內容若有誤差歡迎指正,也歡迎留言把未列進來的遺珠推薦給我,感謝。


重點不在於責怪誰,而是療癒,試著愛回自己心中受傷的孩子(秀秀)。

先講結論:
1. 依附關係(attachment):嬰兒時期的前6-18個月,照顧者的角色決定了他的依附關係(對這世界的信任)。若在這個階段沒有獲得足夠安心照顧的嬰兒,將終身對人際關係感到不安、不信任,也無法產生同理心。因為這和腦中負責母愛和情緒穩定的催產素的分泌和發育有關,而催產素的關鍵期就在這前面1.5年。

這要說到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,19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將剛出生的幼猴隔離,在籠子內放入兩位假猴子媽媽,一個是給予奶水的鋼絲猴媽媽、一位是溫暖但沒有奶水的布猴子媽媽,發現小孩子會黏著溫暖柔軟的布猴子假媽媽。這些孤兒猴子雖然被餵養長大,卻有嚴重情緒障礙,無法融入猴群。人類從農業社會轉成工業社會的過程,母親需要離開嬰兒去工廠工作,將嬰兒集中管理,於是造成了類似的結果。
哈洛的實驗,小猴子孤兒就算正在金屬猴身上吸奶,卻還是緊緊抱著布猴子,證明情感滿足比物質更重要。
圖片來源:人類大歷史(大推薦),遠流出版社
2.若照顧者在這段關鍵期間,因為自身狀態不佳、或者接受上一代的教養影響,對小孩做出不恰當的行為,將嚴重影響這個個體,而使這個尚未發育成熟的個體,產生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渺小及低自尊感...。因為嬰兒眼中,照顧者所投射的,就是全世界。如果媽媽覺得小孩很差,小孩一定不會有所懷疑的,而且會一輩子去追尋那個可能未必存在的愛和認同。

在健康家庭生長的孩子,原本需要的正常成長過程,例如健康的獨立、尋求自我,原本就需要耗費幾十年的時間。而在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生長的孩子,需要更長的時間,若是沒有良好管道,甚至永遠中斷成長、惡性循環。

幸好在這個資訊流通的年代,我們有管道可以學習,終止這個惡性循環。

重男輕女專區

妳真的認為2018年的今天,重男輕女已經不存在這社會了嗎?

要求盡義務、出錢出力跟被拿出去比較炫耀的時候,就被當成兒子,一樣都不能輸;講到福利的時候,就變成嫁出去的女兒,給妳一分一毫都嫌多。講專業醫術和付出妳一樣都不能輸男醫師,講到對專業工作者該有的尊重,卻把妳當成傭人大小聲、頤使氣指…尤其鄉下女醫師總是被阿嬤嫌棄“那欸查某誒(怎麼會是女的?)”

雙重標準代表的是什麼?
我很喜歡日本人的社會觀察,台灣社會大概晚日本10-20年,看看他們的書似乎得到啟示。


1.厭女:日本的女性嫌惡 上野千鶴子 
   言詞犀利的女性評論家,一針見血指出日本社會的種種厭女情節。

2.中國剩女: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
     為什麼買房子都是登記在兒子名下?女兒/媳婦為何淪為被壓榨剝削的出錢出力者呢?結婚前你需要瞭解的事。


3.挺身而進

就連臉書營運長的書,都在這本書提到一個關於性別歧視的故事。財星五百大企業,唯二黑人女性CEO:「其實我很同情白人女性,黑人女性從小就知道自己被歧視,已將其視為人生中的常態,而白人女性往往要到踏入職場後才開始接受震撼教育」...

這不就鄉下女醫每天遭受的不平等對待嗎,以前在都會區跟醫學中心或醫美當醫師,幾乎沒有病人會這麼頻繁地提醒女醫師的性別「啊那誒查某誒(怎麼會是女的)?」
相信她們也不是故意的,但在農村阿嬤的生活圈當中,可能真的沒有見過能受教育,和男性從事同樣專業職業的女生吧(這在我的母親那一輩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)。



關於職業婦女的「冒牌貨症候群」、「完美焦慮」、「性別歧視」,這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打中痛處,但不討論不面對是不會有所進展的,推薦給各位朋友,尤其是家中有女孩兒的家長。
經過幾十年的努力,目前台灣女權算是比較進步了,甚至名列世界前幾名。但要走到平等,仍是條長長的路。

「女人如果很能幹,就顯得不那麼友善:女人如果很友善,大家只覺得她人很好,較不注意她的能力」

「大家認為女性本來就該幫助別人,男性幫同事時,大家會覺得是一種付出,欠人情,但女生就被視為理所當然。所以女性常陷入『做了,吃力不討好』和『不做,討罵又不利』的兩難」

「兼顧一切的迷思:兼顧家庭跟事業,女超人是我們的勁敵」工作繁重的女醫師朋友們,常莫名覺得自己一事無成...為何一天沒有36小時?為何每天都精疲力盡了還是覺得自己遠遠不足,難道是女超人要去拯救世界膩Orz


兩三年前家中書櫃一角,真是負面(掩面哭泣)















日本韓國的翻譯書:

推薦日本書籍的理由是:
(1)時空背景較貼切,日本女性開始有工作權利也是這幾十年的事而已,造就兩代之間的價值觀落差,而且觀察日本的社會現象往往有一種預視台灣社會的感覺。
(2)日本作者會很貼心把重點放在index,沒空的話直接看index就可以了,而且日本書常常言簡意賅輕薄短小,很適合時間碎片化的現代人。


1.媽媽的解僱通知:結不了婚是媽媽的錯?女兒與母親的幸福論


非常貼切形容30世代的亞洲女性的共同困境的書。

“媽媽的解僱通知”(日本原文為“結不了婚是媽媽的錯?”)其實意思應該是感謝父母養育至長大獨立,讓父母功成身退的退休通知,較為貼切。子女幸福獨立,是父母最大的期望,只要記住他們愛你這件事,並瞭解其他非理性的溝通背後緣由,用成人的態度去應對,就能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出去。

關於兩個世代之間價值觀為何天壤之別,因而引起兩代之間衝突矛盾,並點出何以解決。這本由日本職涯發展師,專門為女性進行諮商,獲得“日本最瞭解女性的男人”,以男性觀點娓娓道來,雖然不若女性作者的同理情感強烈共鳴,反而因為理性又世故的分析,而讓人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。


2. 母愛的療癒

圖片來源:讀冊二手書網站
書中的故事您是否覺得似曾相似? 
1. 35歲的女兒還沒起床,母親突然拿著單身女兒公寓的備份鑰匙大喇喇進來,開始打掃、碎碎念、做早餐…… 
「我女兒是不是得了憂鬱症?」
  女兒不整理房間、刻意迴避母親、很晚才返家,擔心的母親開始蒐集證據去找心理諮商,因為不按照母親期望過生活的女兒,肯定是得了憂鬱症……
  「我怎麼可能讓你過著看不到未來的人生!媽媽都是為了你好!」
  女兒想要在新成立的公司打拚,四、五年後再到國外研究所進修,卻遭到母親歇斯底里的反對,母親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企業資料,女兒還是只能按造母親的規劃,進入母親決定的公司工作。 
2. 對著女兒的對象提出身家調查和寫有對方收入、未來生活規劃等問題問卷(考卷),逼問隱私細節
圖片來源:NHK
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我剛好看了玻瑠演的日劇「媽媽,不當您的女兒可以嗎?」(原文:お母さん、娘をやめていいですか?) 媽媽,我可以辭職不當妳女兒了嗎?和上一本書相對比,連母女關係都像是職場角色。劇中媽媽和女兒感情好到彷彿連體嬰的行徑,媽媽把心愛的女兒當成自己的分身,奮不顧身地疼愛著,但因為人我界線不清,最後媽媽甚至想要搶女兒的男友、對著想要自立”背叛自己“的女兒各種情緒勒索(包括放火燒房子)...看得不寒而慄,戲劇張力十足。

這本書將讓女兒痛苦的媽媽分成六種類型,玻瑠演的日劇裡面,混合著六種類型的母女糾葛,看著特別虐心。

幸好這本書也提供了給女兒的實用暖心處方籤:

 (1)將「罪惡感」想成「人生必要的經費」

   (2) 試著放棄被理解:


「媽,請妳諒解我。既然妳是我的母親,應該能夠體會我有多麼痛苦吧。」這是女兒最想跟母親說的話。她們認為,只要鼓起勇氣向母親訴說,她們應該會大吃一驚並且體諒她們。不過遺憾的是,最好不要期待會出現電視連續劇般的結局,因為不到最後關頭(比方說發生女兒自殺或傷害事件等),母親們都不會放棄她們身為人母的立場(權力)。倘若直接了當地當面向母親發洩,恐怕會傷得更深。


3.母親這種病:現代人的心靈問題,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岡田尊司
     引用書序:
檢視一下,你是否有「母親這種病」: 
1.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?不被父母所愛,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,不知不覺間在心理轉變為自我否定的烙印。
2.你是否一直扮演「乖寶寶」?看對方臉色,行事得會想討好對方。
3.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?沒有看清楚對方,為了排解空虛只求短暫的滿足。不懂得怎麼撒嬌,無法對可以撒嬌的人撒嬌,一不小心就會求助於最危險的人。
4.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?如果自己的義務和理想不能完美實現,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。於是為了獲得認同而不顧一切的努力。
5.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?一點小事就容易覺得受傷、容易感覺到強烈不安。只要有一點感覺被拒絕、否定,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。
6.覺得自己容易受傷、並老是過度反應?覺得被傷害、被迫犧牲的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太過強烈,以至於不由得就會過度反應。容易被憤怒的情緒占據。
岡田尊司大師出版了非常多書籍,擁有理工腦的女醫,特別喜歡大師這種冷靜剖析的調調(心靈雞湯只能持續一兩天效果,心靈硫酸反而先破壞後重建)。

如果覺得把全部責任歸咎給媽媽太過不公平的朋友,還可以參考一下大師寫的另一本「父親這種病」、「夫妻這種病」,以及下一本「家人這種病」平衡一下。其實大家都有病啦(無誤)~

大師還有幾本書是關於依附障礙的「依戀障礙」、人際過敏症:曾經良好的關係,為什麼突然改變?


人間アレルギー なぜ「あの人」を嫌いになるのか,
原文是人際關係「アレルギー」,不是敏感而已,是已經到了過敏的程度(allergy)。
為何會變得那麼討厭「某個人」呢?也許你也有依附障礙。

4.家人這種病


我喜歡看的日本人寫的書籍,多半都是散文集,很少長篇大論,內容多半是淡淡地論述一些時事和社會現象觀察,即使說的是切身相關的事,有時候也冷靜地近乎公事和理性的學術研討。


5.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
  當媽媽之前,請先治療好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女孩。(這本書害我哭超慘的)
圖片來源:讀冊網站

6.婚後三年,決定你一輩子的幸福:

讓老公寵妳、婆家挺妳、朋友羨慕妳的6堂婚姻經營課



平衡報導一下,也有反轉成功的秘訣,我的老公遙控器就是受到這本書的啟發(文章:泡芙女醫 兩性亂講時間 : 呼叫神隊友 老公遙控器


歐美外文書:

個人覺得外文書的敘事篇幅多、倒裝句形容詞層層疊疊,當成小說來看,需要花時間好好品味,實用之處是會有練習表格,很像教科書,非常適合睡前時光,因為連難睡的我都很難敵擋(?)

1.媽媽的公主病: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,如何走出自我?

圖片來源:讀冊網站

引用書序:

▍不管什麼事,只要不順媽媽的意,媽媽就會覺得很受不了……

▍總覺得媽媽好像不瞭解真正的妳……

▍跟媽媽相處時常會有無力感……

▍媽媽很容易受傷,而且不會想去解決問題,寧可長時間記恨。

▍媽媽非常在意別人,比方說親族、朋友、同事的眼光或社會評價。

▍內心深處一直很疑惑:媽媽喜歡我嗎?媽媽愛我嗎?

如果前面所列正是妳的心事,妳的媽媽很可能有自戀型人格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稱那些傲慢的、只顧自己需要的人為自戀者(Narcissist)。自戀和有自信不一樣。心理學為自戀者歸納出九大人格特質,每一種特質顯露的心態都是「自己才是主角」和「他人不夠好」。與自戀者相處的經驗通常不太好,如果這名自戀者是你的母親,而妳是她的女兒──也就是說,妳的媽媽有公主病,那就更糟了……

自戀型父母的子女容易產生兩種極端:「高成就型」、「自暴自棄型」。

妳知道母親給了妳特別的禮物,雖然那些禮物被偽裝起來,藏在創傷背後,妳現在能欣賞和感激這些禮物。(事實上,有許多創作者和高成就型人物都有這種病,如果沒有痛苦的過程,也許激發不出這樣的努力成果,當幸福的孩子們只需要吃飯玩耍就能獲得愛,妳卻獨自承擔了許多,或者逼迫自己除了努力變得優秀、不要落入她們批評的一無是處之外,無路可走,這些都是堅韌的養分和神聖任務…)

妳的生命由妳自己負責。妳靠著自己去處理情緒。妳是一個自我感穩固的成人,認真看待自己,不再對自己感到存疑。妳已經走出充滿焦慮的童年陰影,進入自信和勝任感的陽光裡。

親愛的,我要讓妳知道,生命有傷害妳的時候,另一方面,也會給妳復原的能量。



2.情緒勒索 Susan Forward(經典作)
關於情緒勒索,在2017年成為熱門關鍵字,請見懶人包
海苔熊x一分鐘瞭解情緒勒索懶人包

危險的秘密

很多家庭都會有一些「不足為外人道的隱私」,可能是有關虐待兒童、酗酒、精神疾病、自殺等事件,家中成員都會很有默契地絕口不提。一旦有人硬生生把這些事情攤在陽光下,這些家庭成員自然會把這個人當成是破壞家庭和諧的瘋子。

這本書教了一些實用的方法,幫助深受其苦的人,脫離雲深不知處的情緒勒索泥淖。

人要改變自己是很困難的,尤其脫離長久以來習慣的畸形關係。一口氣設定太困難的目標(例如改變彼此的主從關係)是不切實際的期待,若能進步三步退步兩步已經是進步了(好悲傷😭),要切割成小目標:例如被勒索十次當中,可以拒絕一次兩次,慢慢到拒絕一半以上不合理的要求而無罪惡感、跳針回答或暫時離開現場⋯⋯

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自己的父母/另一半⋯就是如此,接受事實,不要再期待他們會像你夢想中一般地愛你(依然如此悲傷⋯😭)


作者Susan Forward博士也是提出toxic parents,父母會傷人的作者,她最近出版了新書,
母愛創傷:走出無愛的陰影,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
我還沒看過這本書,不過前一陣子常看朋友分享,應該也是切中要點的實用好書,這本書一樣提供了設定界線的練習,很實用。Forward博士幫助大家往前走(雙關)

引用書中章節:
如果我們身處完美世界,一旦妳表達了個人意願,母親就會立刻抱著妳說:「沒想到我之前讓妳如此困擾,我一定改!」此後妳就能擁有一段完美的母女關係。不過在真實世界,與無愛母親拉鋸的過程可不會如此簡單。母親一定會在發現妳試圖設置邊界時大感震驚,畢竟她很少(或從未)看過妳立場堅定的模樣,大概也假定妳不是這種人,當發現妳獲得的全新力量時,她一定會倍感威脅,並想要反擊。

因此,就跟之前練習非防禦性溝通技巧一樣,面對她可能會說出的話,妳一定要有所準備,並練習可能的反應。但這次的重點在於堅定立場,以免被捲入替自我行為辯解及解釋的迴圈,此外,也要避免自我批判。
3.假性孤兒

你知道父母愛你,但你就是感覺不到?
這本書可以和父母會傷人(toxic parents)一起看。 

回溯今日的強迫症性格跟自我否定,應該是和成長背景有關。雖然我從兩三歲就開始自己摸書識字,成績也從小就表現得不錯,囊括鄉下學校所有比賽的名次,但不管我得到如何的成就,拿了無數獎狀回家,父母總是說「妳哪裡哪裡還不夠好,妳的個性很差、做人失敗,不要太驕傲。隔壁誰的小孩,功課好還會幫忙做家事,妳要跟人家學⋯」「誰家小孩買房子賺了好幾百萬,給妳唸到醫生,怎麼才賺這樣,怎麼才嫁這樣⋯」(以下五百字略)


可能我一直到現在,在家都在睡覺看電視跟懶散放空,他們永遠不了解我在外面世界當拼命三娘、認真工作的另一個面貌(其實我的確是個草包白癡懶散的人,很多時候靠著僥倖和貴人相助才勉強存活XD)

至於學會自我肯定,愛自己,又是一條長長的路。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歡迎看續集: 

女兒這種病(三)身心靈篇:玻璃城堡 The Glass Castle觀後感。

女兒這種病(四): 生為女兒,我很抱歉。致厭世的女兒們


=====中文書留待續集再討論====
中文書:
1. 與自己和好、找一條回家的路 洪仲清心理師
2. 敘事治療三部曲 周志健老師

3. 情緒勒索 周慕姿心理師
2017年中文暢銷書榜上,出現了一匹黑馬「情緒勒索」,是暢銷榜上常勝軍,情緒勒索這個名詞,儼然成為熱門名詞。

4.與父母和解,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許皓宜心理師
5. 即使家庭會傷人,愛依然存在: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,而是你的焦慮


待續....



留言